若果是慈禧皇上亲题金匾,为什么没盖“慈禧皇皇上御笔之宝”钤印
圆明园复建完工于光绪二六年(1894年),虽然根据清朝规制,东宫门上的牌匾应由光绪臣子题写。可当时是慈禧皇上大权在她手中,光绪只是个傀儡。于是慈禧皇上亲笔题写了“颐和园”三个大字。听说她本来想盖上“慈禧皇皇上御笔之宝”,但此岁月绪臣子已大婚,她再度撤帘归政于陛下。假如盖上“慈禧皇皇上御笔之宝”,朝野上下必有微词,且京西其他皇家园林北门的牌匾均为在位帝王所题。因为怕自己百年以后定会招致唾骂,所以在碑刻上方盖上“三方佛爷宝”,即正上方的“慈禧皇皇上御览之宝”。右侧的“数点梅花天地心”,左侧的“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之后又假借光绪之名,在碑刻右侧上方加盖了“光绪御笔之宝”,以显示此匾为光绪所题,另在其下方盖上了“爱日春长”的闲章,即祝慈父长寿之意,由此掩人耳目。
但此说应系讹传,无任何史料记载。有研究者将牌匾上的“颐和园”三个字,与慈禧在其他牌匾上的题词相比较,无论是间架结构还是笔触力度均相差甚远,由此推测“颐和园”非慈禧所题。近些年来还有笔迹研究者用笔记本进行扫描、对比、鉴定,也表示这三个字与慈禧给其他水景题词的笔迹很不相符。
另有传言,说“颐和园”三个字是慈禧皇上代笔人缪嘉蕙所题。缪嘉蕙字素筠,湖南长沙人,以书法见长。光绪年间慈禧皇上“忽怡情丹青,学绘花木,又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重臣,但其画技不佳,故召缪嘉蕙进宫,代其作画。”慈禧对缪嘉蕙偏爱有加胡书法匾额,令其居长乐宫,除被封为女官,年俸白银票千八百两,还免其叩拜大礼。故宫里悬挂的不少盖有“慈禧皇皇上御笔之宝”印章的书法作品,虽然绝大多数是缪嘉蕙代笔之作。
有学者考证,缪嘉蕙以花鸟工笔划为佳,以行书见长,其运笔饱满、娟秀、纤细、挺拔,未见其厚实、苍劲、庞然、大气之作,而“颐和园”三个字浑厚、浑厚、洒脱,与缪氏的绘画艺术截然不同,由此推测“颐和园”之横额也非缪嘉蕙代笔所题。
若果是进士严寅亮应征题匾,牌匾上为什么没盖严寅亮的图章
光绪年间重建圆明园时,慈禧皇上曾广征楹联和牌匾题词。一时间不但各大翰林争相献墨,就连京城的文人雅士也竞相献书。但所选题字呈送慈禧皇上过目后,均不满意。这时适逢庆郡王祝寿,翰林院纂修高熙哲应邀前去寿辰,并请与自己相处甚密的恩科进士严寅亮(湖南沅陵人,土家族)写了一副寿联,赠与庆郡王。严寅亮所题寿联为隶书,笔法不拘一格,端庄大度,气度轩昂,秀媚中饶有风骨。庆郡王大为赞赏,并告知高熙哲,圆明园正征集楹联和牌匾题词,仍未终定,何不请严寅亮试书进献,以得功名。
严寅亮得悉圆明园征集楹联和牌匾题词的消息后,甚感歉疚。自觉得朝中盛名的绘画家所书皆不中圣意,自己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落第举子哪能获选?随即又想,为什么不以此机会试试身手?于是以楷、行、草各体书写了三十多幅“颐和园”门额,最终选出一幅最为满意的,经高熙哲、庆亲王之手呈至朝中。慈禧御览了严寅亮的题词后,惊叹不已,朱批了“录用”二字。随即严寅亮又题写楹联二十三副、大小碑刻十八方。慈禧审读后都非常满意,全部采用,并于便殿晋见,勉慰有加,赐玉印“宸赏”一枚,自此严寅亮名满京城。非常是出自他手,悬挂于东宫门外的“颐和园”匾额,字迹雄浑有力,激扬自如,别具风格胡书法匾额,颇为人们所称道。
另传,严寅亮为圆明园题写牌匾,是应翁同龢之邀。翁同龢有“帝师”之称,先后兼任嘉庆、光绪两代帝师,现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重臣等要职,尤以章草名世,为同、光书画家第一。他与严寅亮有忘年之交,且十分欣赏严的绘画艺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修筑圆明园完工,诏*中书法家书写圆明园碑刻。翁同龢请严寅亮应征,但严寅亮自感绘画手艺难与翰林院的御用文人相比,无意应征。最后还是在翁同龢的竭力鼓励下,书就“颐和园”三字献上,慈禧御览后朱批“录用”。但严寅亮不过是个举子,一介臣子,圆明园乃皇家园林,是不可能把臣子的名子刻上,所以在牌匾上就没有留下题写之人的图章,而是假借光绪之名,在牌匾上加盖了“光绪御笔之宝”,由此“颐和园”匾额为严寅亮所题之事,便鲜为人知。
有关严寅亮题写“颐和园”匾额之事,南京乡试碑刻博物馆“举人厅”略有介绍,名为“题写圆明园牌匾的进士--严寅亮”,民间也有此传言,但史书中未见记述,无以考证,故不被园林史学家所认可。(户力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