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传承 雕刻启蒙
孙兆勇,罗源寿山石雕刻世家的后人,他的祖父曾是厂里的厂长,对雕刻艺术情有独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孙兆勇从小就受到了影响,对寿山石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同龄人还不知雕刻为何物时,他已经在心中种下了对雕刻的热爱,这为他未来的雕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孙兆勇年仅18岁,怀揣着对雕刻的向往踏入工厂。起初,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新鲜的,但在爷爷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下,他渐渐掌握了寿山石雕刻的技巧。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这条融合艺术与挑战的道路。
灵感闪现 创作缘起
孙兆勇和叶秦相恋时,叶秦偏爱血蚶,他便常买血蚶为她烹饪。在处理血蚶的过程中,那鲜红的肉质和洁白的壳,让他眼前一亮,这俩颜色与寿山石中的水洞高山石颇为相像。
他因这一发现而灵光一闪,便决定尝试用寿山石来雕刻血蚶。他的技艺高超,所雕的血蚶生动逼真,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这次成功的实验普通石头雕刻,激发了他用寿山石雕刻一桌“满汉全席”的雄心。
筹备艰辛 精心选材
雕刻一桌“满汉全席”并非易事。菜肴色彩形态多样,孙兆勇需挑选合适的石材,包括质地、形状、色泽和纹理,以匹配菜式和造型。为了了解食材特性,他一年四季都陪伴妻子逛菜市场购买食材。
在市场里,他逐一审视每一类蔬菜的独特之处,细心地将它们的色泽、形态等具体信息记在小本上。接着,他四处搜寻普通石头雕刻,挑选,为每一道菜挑选恰当的寿山石材料。这一过程既漫长又充满挑战。
坚持初心 拒绝诱惑
孙兆勇的这桌“满汉全席”雕刻工程耗时将近20载。在这漫长的20年里,他不止一次遭遇重重困难和诱惑。比如,在雕刻“金针菇”图案时,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合适的渐变寿山石,却不幸被一位来自台岛的游客看上。
这块石头虽然价格高昂,让很多人心动,但孙兆勇深知它在“满汉全席”中的关键作用。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接受客人的高价,决定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
文化传播 创作初衷
孙兆勇和他的妻子怀揣一个愿望,那就是让更多人知晓和欣赏寿山石的韵味。他们觉得寿山石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魅力,理应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孙兆勇向记者透露,“百宴轩”对游客免费开放,让游客得以一睹“满汉全席”的风采。
他想要利用这次机会推广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福州的寿山石文化,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寿山石的艺术巧妙融合,并且让这种结合得以传承,这正是他创作这桌“满汉全席”的真正目的。
拓展创作 弘扬文化
孙兆勇近年的创作不再仅限于“满汉全席”的雕刻技艺。他拓展了艺术领域,推出了融合福州民俗文化的作品,比如“回娘家”。在这件作品中,年货元素如“猪蹄”、“线面”等,均以寿山石为材精心雕刻而成。
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大家对寿山石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希望人们能了解福建的民俗文化、传统美食和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文情感。将来,他计划用寿山石雕刻出各种福建的“特色小吃”。大家猜测他未来的作品会有哪些惊喜?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