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那块牌匾的背后,居然隐匿着一场特意规划的“骗局”,就连康熙皇帝都落入了圈套。
题字缘起
康熙四十年,皇帝南巡,途径嵩山,少林寺方丈早有让皇帝御笔之意,只是苦于未有合适时机,当时寺院正门所悬挂的木质牌匾,因年代久远已显斑驳少林寺牌匾图片大全,这成了绝佳契机少林寺牌匾图片大全,寺中高僧们商议后决定,要创造一个能让皇帝主动题字的机会。


康熙每次巡幸少林时,他们留意到康熙都会从正门经过,并且康熙对书法是颇有研究的。于是,他们特意安排两名僧人要在山门前临摹“少林寺”三字。这两名僧人实际上是寺中书法造诣比较浅的人,他们的任务在于制造书写方面的争议。
巧妙布局
在康熙前来的时候,两位僧人一早就在山门前把纸墨摆放好了,当皇帝仪仗靠近时,他们开始有意将字写得歪歪扭扭、潦潦草草,并且相互指责对方写字的笔法不好,这番争吵成功引起了康熙的留意。
康熙靠近去仔细查看之后忍不住摇头,指明他们书写方面的诸多处弊病,这时当中的一位僧人顺着势头说道:“贫僧资质愚笨迟钝,恳请尊贵之人进行示范。”这个请求表面看上去很随意,实际上是经过了精心谋划拟定的环节。
御笔挥毫

早有准备的僧人,立刻奉上特制的狼毫笔,还有洒金宣纸。康熙兴致满满,接过了笔之后,略微作了一番思索,接着便挥毫泼墨起来。康熙运用的是自己最为善于采用的行楷书体,其运笔沉稳且有力。
“少”字笔画,简练却气势恢宏,“林”字呈左右结构,颇为匀称,“寺”字最后一笔,遒劲且舒展。此三个字,浑然成为一体,既彰显帝王气度,又显现深厚功力状态。围观的那些僧众,没有谁不暗自进行赞叹 。
君臣同乐


康熙完成最后一笔时,等候多时的数百名僧众齐声高呼,喊出“谢主隆恩”,这个时候方丈才上前请罪,表明这是为求得御笔所设的局,出人意料的是,康熙不但没有动怒,反倒开怀大笑 。
僧人们的智慧获得皇帝赞赏,他当即命人把这幅题字制成,金匾就这么来了。内务府被特意嘱咐,要拨付专款,用这笔款项来制作匾额,这匾额长三米,宽一米,是黑底金字的形态。
墨宝传承

楠木之上,工匠们运用镂空雕刻技法,再现的字迹将被完美呈现,这块御匾很快会被悬挂于少林寺正门,其四周雕有能彰显皇家气派的九龙纹样。
这块匾额,历经三百多年,虽经战乱却保存完好,如今游客所见,虽经数次修复,可依然保持着康熙原笔的神韵,它已然成为少林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 。
艺术价值
专家指出,康熙所题的“少林寺”的字堪称清代皇家书法的典范,这三个字融合了赵孟頫的圆润,还体现了董其昌的秀劲,展现出康熙晚年成熟的这样一种书风。


以康熙的书法和孙子乾隆的书法相比较而言,康熙的书法在内在气韵方面更为注重。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康熙如今还留存着在世上的书法作品数量并不多,然而每一件都是精品。这块匾额确切是研究清代书法艺术至关重要的实物。
诸位读者,您有没有过被某一处名胜之地的题字强烈冲击内心之感?欢迎于评论区域分享您同名人留下的墨宝相逢时候的精彩故事,要是喜爱这篇文章请毫不吝啬地进行点赞以及转发。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