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吗,成都博物馆这次新展把清代四川木雕造像的精妙之处表现得非常充分,让人看了很受启发!
展览亮相
8月14日,下午时分,“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于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启动。这是该馆初次借助116件馆藏佳作,系统呈现清代四川地方木雕造像的丰富面貌。展出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仔细观赏这些巧夺天工的木雕作品。
木雕渊源
提及木雕艺术品,人们往往对敦煌莫高窟等岩洞造像更为熟知。然而,木雕工艺和石窟建筑之间联系密切,不少木雕图案在岩洞中也能见到。清代以后,木雕凭借材质轻便、体量小的特点,使民众能够将神佛先祖请入家中祭拜,在四川地区逐渐盛行,寄托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
观音造像
这次展览陈列了二十七座观音塑像,南海观音、送子观音等各有特色。这些造像的面容,有的显得庄重,有的流露出慈爱成都木雕厂加工厂,衣饰的纹理,有的制作精良,有的处理得十分细致,虽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依然能看出雕刻技艺高超。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观音在逐渐融入本土文化、变得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成都木雕厂加工厂,被看作是“美丽”和“仁慈”的代表性形象。
道教造像
四川是道教的重要起源地,张道陵在蜀地创建了二十四治,其中大部分都位于四川。在唐宋时期,蜀地信奉道教的人很多,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石窟非常普遍,比如安岳玄妙观等地方就有大量道教相关的雕刻。关羽、孙思邈等人也被归入了道教的神仙行列。
和而不同
展览的中心思想“彼此和谐又各自独立”源自策展者萧易对展品种类的思索。那个时期,道教的木雕和佛教的木雕经常被放置在同一个家庭的祭坛中,清朝初年,移民进入四川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这些木雕展现了不同地域信仰的交汇,是成都地区接纳多样性的证明。
展览意义
成都博物馆的总策划师黄晓枫说明,这个专题展览叫做“原汁原味”,其中的展品和藏品都取自成都博物馆的收藏,并且是首次拿出来展示。这些展品多数是从民间收集的,它们叙述着人们的生活经历,反映着四川地区民众的日常节奏。博物馆方面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使观众们回想起相关的文化记忆。
你想去现场感受这些木雕造像的魅力吗?觉得不错就点赞分享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