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承载着闽南悠久传统文化的古厝,竟然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雕技艺,变成了传统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标志。那么,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闽南民居核心形制
晋江英林的古厝以“两落三间张大厝”为基本构造单元,这是闽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风格。这些古厝以木质栋架作为承重结构,建造了两层楼房,其硬山顶屋顶与燕尾脊的设计相得益彰,显得格外美观。在空间布局上,它们呈现出“四水归堂”的格局,寓意着聚财之意。这种结构形式在古代就已形成,是闽南人居住智慧的体现,至今仍传承于英林古厝之中。
这座建筑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构架,未使用一枚钉子,却异常牢固。其设计不仅遵循力学原则,确保建筑能经受住风雨考验,而且在视觉上也非常美观。在那个缺乏现代建筑工具的年代,工匠们凭借高超技艺打造出了这样的木构架,展现了闽南建筑“负阴抱阳”的生态理念。
独特墙体建造技艺
英林古厝的墙体运用了“出砖入石”的技艺,红砖与白石相互交织,层层叠砌。从远处望去,那别具一格的“点线面”节奏,宛如一幅生动的立体画卷。这种技艺起源于明代地震之后,当时为了打造更具抗震性的建筑,工匠们创造了这一方法。
墙体抗震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兼具美观效果。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经过匠人们细心堆砌,倾注了无数心血。时至今日,这种技艺已成为闽南建筑的象征,让人在目睹之际,不禁体会到历史的深沉与厚重。
精湛木雕雕刻技法
老匠师以传统的“形影雕刻技艺”为根基,巧妙地融入了木雕“去虚存实”的核心理念。雕刻过程中,他们精准地将浮雕的深度控制在4至6公分之间,恰到好处。这样既完美保留了木材纹理的天然美感,又赋予了人物立体生动的形象,让人感觉这些人物仿佛要从木雕中跃然而出。这一雕刻技艺要求匠师们拥有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日复一日地磨练,才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
人物形象雕刻得逼真生动,仿佛跃然眼前。匠人们精心雕琢什么是好的木雕工艺,每一刀每一刻都赋予了木雕以生命。英林古厝的木雕作品什么是好的木雕工艺,作为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百子题材象征意义
古厝中的木雕作品以百子为主题,其灵感来源于中原地区的“多子多福”这一儒家伦理观念。在闽南地区,这种题材还寓意着“家族繁荣、文化传承”的美好寓意。木柱上雕刻着一个个生动活泼、可爱的孩童形象,承载着家族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这样的内容使得古厝不只是建筑物,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它把日常生活的场景提升为艺术象征,展现了闽南建筑“无宅不雕”的审美理念。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百子木雕的陪伴下成长,家族的文化也在这种影响中得以延续。
传统技艺传承危机
百子柱的制作者来自晋江东石潘山的郑氏木雕世家,该家族过往曾参与台湾多座古建筑寺庙的建造与修缮工作,并将“形影雕刻”这一技艺提升到了新的境界。然而,现今年轻工匠的数量日益减少。诸如石灰工艺、榫卯技术等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年轻一辈对于这些古老的技艺兴趣不大,而且学习这些技艺的过程既漫长又艰辛。
我们注意到一些老工匠的忧虑,他们担忧自己的技艺无人能够继承。传承的形势非常严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承载着闽南文化的古老技艺可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
古厝发展与保护之路
近年来,泉州实施了“点线面”三维保护策略,对将近200座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此外,还培养了174位传统建筑工匠,为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增添了新的活力。晋江五店市文化区采用“侨楼活化”的方式,将一些古厝改造成了文化展览馆。借助VR技术,游客仿佛穿越了时空,得以亲眼目睹雕刻工艺的复原过程。
传统建筑通过从静态遗产向动态IP的转变,重获了生机与活力。那些古厝,不再是仅仅尘封于时光深处的老旧居所,它们已经变成了闽南文化的一个生动教学实例,让人们在其中得以深切体验。
大家都在思考,针对诸如晋江英林古厝这样的传统建筑与技艺,我们还能实施哪些策略来加强保护与继承?热切期待大家的踊跃发言,同时,也请大家给予文章点赞与转发支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