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传说
东阳木雕历史很悠久,能追溯到唐代,那时有传说,一些雕镂技艺精巧奇妙的工匠来自外郡。比如1963年4月23日,东阳县城南郊西观峰南寺塔倒塌,出土了一尊善财童子像和观音菩萨像,这是现代东阳木雕最早的实物见证,让我们对它的起源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宋元传承
宋代时,金华的唐仲友在1171年担任台州太守,他广泛召集工匠,雕刻花板、刊印书籍,还用公使库银雕印了《荀子》等六百多部书籍东阳明代木雕,甚至让匠人雕印“会子”。到了元代,元曲开始兴起,大量优秀作品被刊印,不少优秀插图是由东阳木雕匠人创作的,在这一时期,木雕逐渐传承并发展起来。
明代发展
明代的时候,东阳木雕渐渐走向成熟。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起来,先进行了实地调查,之后又开展了后续普查,发现明代留存下来的地方不少于40处,比如卢宅肃雍堂、郭宅永贞堂等。明代的木雕造像风格很粗犷奔放,人物的头面比较大,体形稍微胖一些,留存下来的实物展示出了当时的技艺水平和审美。
清代鼎盛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木雕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有记载显示,东阳木雕艺人参与过北京颐和园以及故宫的修建工作。东阳目前存有160余处带有木雕装饰的住宅。在这个时期,木雕从简单变得繁杂,从粗糙变得精细,其特点是题材丰富,构思熟练,技法高超,实现了装饰与实用的完美融合。
清末转型
清末的时候,国家的形势衰败了,东阳木雕因此被迫进行转型东阳明代木雕,它从原本被用于建筑、家具的装饰,转而朝着工艺品生产的方向发展,即便面临着困境,木雕艺人仍然努力去探索新的出路,从而让木雕艺术在新的领域里得以延续。
现代创新
近年来,东阳木雕发展速度很快,从业人员超过了七万,成为了东阳市的支柱行业,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大胆创新,其领域不断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东阳木雕”成了东阳的代名词,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