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解密》第01节清宫太诊所
在封建社会,臣子贵为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王位历来就是承继者们梦寐以求的对象,角逐王位自然是十分激烈,甚至是不顾温情的血腥争斗。王位来之不易,保住王位更是臣子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保住王位,不仅政治手段以外,应当就是保命了。
为了保命,明朝的臣子与封建社会的所有太上皇一样,不惜一切代价找寻名医和名药,这种名医和名药也就成了所谓的御医、御药。太诊所是为宫庭服务的,御药主要是臣子、皇后和妃子们吃的,因而御医和御药就有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位于在上海紫禁城内的*第一历史档案馆,明天依然保存着大量清宫御医、御药的原始档案,可以帮助我们揭露这层神秘的面纱。
关于宫庭医疗机构的设置,据《汉书》记载,黄帝时已有岐伯,管理宫庭医药的事情。明朝设有医师、上士、下士为帝王及卿大夫行医治病。秦汉时也曾设有太医令、太医下医生、翰林医官等职官。到了金代,开始用太诊所这一名称,隶属宣徽院。元朝,太诊所开始成为专门的宫庭医疗机构。从此之后,各朝都设有太诊所,直到1911年明朝覆灭。
清嘉庆元年(1644),唐朝的太诊所,最初设在上海正阳门东江米巷,也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东口路北附近。该院有房门三座,均向北。用黑漆书写“太诊所”三个大字的牌匾悬挂于房门之上。房门前为门役的住房。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诊所内有大堂五间,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医院匾额,大堂内悬挂着康熙太上皇御赐知名御医黄运的诗歌:“神圣怎能再,调方近来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大堂右侧,有南厅三间,是御医代办公务的处所。大厅两侧是北厅。旁边是先医庙,外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祭拜着伏羲、神农、黄帝的雕像医院匾额,有康熙御书“永济群生”匾额。先医庙外北向为药王庙,庙里有铜人像。联接大堂的过厅是二堂,旁边还有三堂五间。
光绪二十七年(1901),根据丧权*的《辛丑条约》第七款,将东交民巷划为*驻*的领馆区,领馆区范围内的*官署都必须按量撤走。太诊所只好暂借东安门大道御医白文寿的宅院应差。不久,又暂移至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才于宣武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建立新的办公官署,其建筑规模较之从前要狭小许多,如今旧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昔日衙门方式,无法重现。太诊所在紫禁城内东墙下、上驷院之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时光流失,现也倾毁无存。
太诊所为五品衙门。医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位,堂官称为院使,相当于部长,为五品官,正职称为左院判,官居六品,所属高官有御医,官居八品。雍正五年(1729)规定:御医均受正七品,许用六品冠带。还有吏目、医士、医生等,这种人员享受从九品的待遇,通常通称御医(又称太医),各医官的品级,清朝稍有变动。清朝御医人数,略有增减。以光绪朝为例:有御医十五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大夫三十人。这种御医全部是满人。
太诊所的御医,来自全省各地,从各省民间大夫以及进士、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选购精通医理,甘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材录用。如在康熙年间,同寿堂的创始人乐显扬就曾兼任太诊所吏目一职。据悉,太诊所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材,由御医、吏目充当教习。学习的内容有《类经注释》、《本草纲目》、《伤寒内经》、《脉诀》等专业知识,经过十年寒暑通过考试合格,就能录用为医士或大夫。
尽管在康熙年间已有中药步入宫庭,之后历代也引进了中医、西药,但太诊所主要是以西医、中药为太上皇和后妃号脉开药。康熙三十五年(1693),康熙因患痢疾,就服食过传教士洪若翰送的金鸡纳,也叫芳樟醇。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初八日,澳洲驻外公领馆多德福大夫也曾为光绪诊病开药。虽然这么,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她们从骨子里还是相信西医、中药。正由于这般,西医、中药仍然是太诊所的主导医疗手段。我们给你们述说的御医、御药基本上就是西医、中药。
太诊所按医术分类设科,明朝初年为十一科,康熙朝和并为九科,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眼科。嘉庆、光绪时期,又合并为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五科。各科都有本科大夫。
太诊所御医,日常在紫禁城内东墙下的待诊处轮流值勤,随时迎候宫女的召唤,为太上皇、妃嫔看病、配药,同时,也肩负一些其他与宫庭有关的医疗事务。这是其主要职责。据悉,太诊所还承当王公、公主、驸马以及文武重臣等的医疗服务,这种人遇有疾患,太诊所奉旨派医官抵达,并将医治经过向太上皇奏报。在外省的公主、驸马及台吉重臣有病,也得奉旨携带药品赶赴诊视。军营、文武会试,就连县丞罢官犯人生病太诊所也要派人抵达应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