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也称龙椅,是臣子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在紫禁城内三佛殿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高。太和殿向西依次是中和殿、保和殿。三佛殿的名称,是明朝弘治时修改的。在清朝嘉靖时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再往后清朝隆庆时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种象*家权利的外朝三佛殿,留有好多臣子们在这儿所题写的牌匾和挽联,庄重古朴里透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如今,我们在外朝三佛殿见到陈设,是明代保留出来或则是根据“康乾盛世”风貌恢复的。例如太和殿里天下第一金銮殿和第一牌匾等,就是故宫博物院专家根据清宫所存《清朝王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相片,长达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内朝三佛殿基本定格在1925年曾经的模样。
太和殿,清代两朝24个臣子都在这儿举办盛大仪式,如太上皇即位称帝、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等,还有重要节日朝贺等。太上皇交椅上方的牌匾为“建极绥猷”,是乾隆太上皇御书。“建极”,典出《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绥猷”,典出《尚书·商书·汤诰》:“惟陛下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在清代两个朝代都是这四个字,现匾额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篡权时被换下,已佚。涵义有两种说法:一是君临天下,构建巍峨强悍*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万世之功业。二是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构建法则,又要抚民而迎合大街。太和殿的挽联是乾隆题写的: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怎奈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中和殿,坐落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臣子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同时接受执事高官的朝圣的地方。凡遇太上皇亲祭,如祭祀坛、地坛,太上皇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等。“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三佛殿中惟有这间房屋可供太上皇一人安静思索的地方。中和殿太上皇交椅上方的牌匾为乾隆御笔“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意思是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乾隆御笔的挽联是: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保和殿,清代两代用途不同。清朝大典前太上皇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午时,臣子在此殿中受贺。明朝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太上皇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重臣和武举乡试等顺治匾额,在此举办和代办,具体使用还要看诸位继位的喜好有所变动。这儿的牌匾为乾隆御笔“皇建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完善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天子来制订构建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指出君权之意。出自于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保和殿里的春联也是乾隆题的:家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外朝三佛殿主要是举办重*事活动的场所,并不是臣子日常办公的地方。这么,她们是在哪里“临朝听政”!先看明代太上皇是如何办公的。唐朝有大朝会顺治匾额,俗称正朝,在正旦,夏至,万寿(太上皇生日)三大节举办,典礼极为隆重,仅次于臣子即位大典。正朝在奉天殿(即太和殿)举办,主要是朝贺,太上皇并不问政事,说一通吉利话而已。其它时间的朝会称为常朝,每月初二和十五在奉天殿举办,多为朝贺性质,相互道好,同样不处理政事。与政事有关的是日朝。日朝在嘉庆时主要指的是上朝,每日举办,多在奉天门(太和门)举办。这就是一般说的“御门听政”。明朝没有一早就集聚高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太上皇汇报政务。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内阁们早已办了,向太上皇汇报一下。当遇见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太上皇则在正殿晋见重臣,清朝时期慈禧皇上垂帘听政,早朝的地点也在养心殿。再往细里说,明朝臣子办公,大多集中在畅春园和圆明园,甚少在紫禁城里。
象*家权利的外朝三佛殿外,还有内朝正殿三佛殿,由正殿、交泰殿和正殿组成,碑刻和挽联还有好多。如正殿,太上皇交椅上方的牌匾是“正大光明”,为隆庆太上皇御笔亲题。正殿乾隆题挽联: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唯一,道积于厥躬。康熙题挽联: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刑事惟艰。
紫禁城内的碑刻和挽联,文化积淀超级浓郁,老祖宗智慧的精华,经验的结晶再结晶,大格局,大情调,值得品位。再例如元朝对三佛殿的改名,其“和”字精神的彰显,就极大地提高了三佛殿的思想境界,远远胜过前朝。(文/蔡驷读历史图/始于网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