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设想过,有个人能花上十多年光阴,在收藏界闹出多大动静?姚远利就做到了,他收藏匾额、创办博物馆,虽然只是人生一小部分,却是最精彩的高光时刻。
独辟砚学蹊径
有些人钻研古砚的用法,姚远利却认为这是“重复前人旧事”。他早在几年前就着手探究古砚的分类方法,在那个时代堪称“前所未有”。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促使他在后来对匾额的收藏和探究上开辟了新方向。
踏上匾额征途
姚远利注意到匾额在古代建筑文献里很少被提及,它既不是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不是仅仅起装饰作用的物件。出于对匾额意义的思考,他从1999年开始大量搜集科举匾额。当时很多人对科举制度并不了解,普通民间的匾额不被看重,但他觉得科举匾额影响范围大,容易触动人们的心弦。
专注教化价值
姚远利收藏匾额时,是从民族历史角度出发的,重视它的教化意义,不只看作民俗物件。他总共搜集了六百多块匾额,其中最珍视的是一块品相普通的,因为它有很好的教化价值。这块匾当时没有相关资料,是凭着直觉购得的,后来成了他特别喜爱的藏品。
极致收藏理念
姚远利认为自己的匾额收藏追求要非常专注。在匾额研究方面匾额专著,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不多,他因此觉得有些孤单。不过他仍然坚持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不想浅尝辄止。
办馆初心坚守
建造博物馆期间匾额专著,姚远利原本指望依靠门票和纪念品的销售来维持收支相抵。在博物馆筹备阶段,有个人出高价购买四合院,但他最终没有同意。如今他办馆的初衷已经超越了个人研究的范畴,而是致力于提出新的理论和思想,希望博物馆能像古代的书院一样发挥作用。
抱负待得认可
姚远利认为他的博物馆没有多少实际用途,很少有人知道匾额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他的心愿。他希望《首届中国匾额文化与匾额学国际研讨会》能在他的博物馆举办,让馆内那六百多块匾额得到利用。
大家认为姚远利坚持的牌匾收集和探究这条道路,将来能否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帮助呢?可以在留言区谈谈你的想法,同时记得点个赞和转发这篇文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