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亲笔写的横幅,在市场上获得了极高价格,引起了收藏圈的高度注意。这些看起来很一般的横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价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弄清楚这个情况。
乾隆康熙御笔成焦点
拍卖场上清末匾额,乾隆皇帝亲笔写的《观妙》匾额,最终以159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康熙皇帝亲笔写的《清慎勤》匾额,更是达到了1495万人民币的惊人售价。这些清朝皇帝留下的御笔匾额,大多是长方形状,有金色底配黑色字、黑色底配金字,或者白色底配黑色字,色彩鲜明,气势恢宏,因此自然吸引了很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民间收藏数量惊人
国内匾额的收藏活动多发生在民间领域,诸如古代翰林匾、状元匾、宰相匾等藏品数量相当丰富。一些地处偏远的乡村老房子里,也可能发现具有收藏价值的匾额。这些匾额不仅能够提升古建筑的观赏价值,还能反映出屋主人的学识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例如笔者家族祖宅悬挂的“俭德堂”匾额就具有这样的意义。
价值评估难统一
收藏领域里,匾额的历史艺术价值研究很不到位,导致相同一块匾额的评估和价值很难一致。每块匾额的归类、来历故事、书写者身份声望都不一样,不像字画瓷器那样有比较明确的定价依据。举例来说,收藏家看到祖辈创作的匾额,会觉得非常珍贵,也更愿意出高价购买。
御笔题匾意义非凡
古代中国名人互赠匾额时场面很隆重,悬挂和授予匾额时会敲锣鼓助兴,还会举办村民聚餐来庆祝。而能获得皇帝亲自题写的匾额,则是无上的光荣,通常只有极为重大的事件或者显赫的家族才有这样的荣幸。过去那些官员或者有功之人的住所清末匾额,经常可以看到悬挂着因功而得的匾额,或者是皇帝特别赐予的匾额。
收藏需深入研究
收藏匾额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物资和金钱,还必须对中国的历史以及匾额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寻找匾额可以到那些年代久远的大型建筑里去,比如祠堂之类的场所通常都能找到。民间的匾额大多被藏在乡村的普通住户家中,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其中很多被当作垃圾,也许会被房主随手扔在一边。
仔细鉴别防上当
分辨匾额的真伪颇为不易,需要了解匾额的历史背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例如,有些清朝时期的牌匾,落款的题名者却是民国年间的人物,若缺乏相关知识,便容易上当受骗。此外,还有人会将古代牌匾上题名者的木牌截取下来,再拼凑伪造名人题字,以此提高物品的售价,收藏者在购买时必须仔细辨别。
看完这些,你感觉匾额收藏今后会更有市场吗?欢迎在下方发表看法,同时不要忘记点个赞,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