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牌匾之惑
上海普陀警方成功揭露了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案件木匾设计,涉案商品包括餐饮店购买的“黑珍珠”和“必吃榜”招牌。经过扬子晚报记者的调查发现,这类招牌在网购平台上的售价低至21.9元。部分商家甚至宣称销量超过百万件。这些假冒商品不仅关联多个点评软件,还牵涉到米其林指南。如此低廉的价格和庞大的销量,让人倍感惊奇。
调查发现,21.9元标签多由铝合金、亚力克板和不锈钢制成,使用UV打印,尺寸多样;138元产品多用太空铝和复合木料木匾设计,还附赠香槟金礼盒和免费设计。这样的价格和材料让人对产品的真伪和可信度感到怀疑。
购买相关情况
记者问及制作所需时间,商家回答是三天,看得出进度挺快。记者又问有没有法律上的风险,商家只是笼统地回应“按照现在这样”。在评论区,众多餐饮业者分享了自家的店铺招牌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在点评网站上排名很高,还曾在电视节目里露过脸,甚至拿过地区奖项,这说明这种招牌在市场上挺受欢迎的。
有些评价机构没有给排名前列的商家发送实物奖杯,有些得奖的餐厅自己上网制作了奖杯。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商家起了坏心思,伪造了奖杯。这使得市场上的奖杯真假难辨,消费者难以确认眼前的奖杯是否真实反映了店铺的实际情况。
仿冒案件详情
去年年底,普陀警方接到举报,有人指出一家餐馆悬挂了伪造的“必吃榜”标识,食物口感不佳。警方与平台员工一同前往现场,发现招牌字体与正品不符,证实其为假。经调查,该招牌系店主网购所得。
经过细致调查,我们了解到,网店的实际操作者陈和李并未获得平台的授权。他们私自制作了带有平台标志的招牌,并且邀请了林某加入销售团队。陈主要负责客户服务,李负责店铺的日常管理,而林某则负责商品的销售和发货。这三个人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假售假网络。
非法获利数目
在案件发生前,陈某和李某的网店已卖出众多假冒牌匾,非法所得已突破百万。这笔巨额利润显现了假冒牌匾市场需求旺盛且利润丰厚。同时,这也暴露了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这才使得有人敢于冒险进入这一领域。
这一百多万的不法收入,源于众多消费者被误导消费。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正规商家的市场运营秩序,损害了市场的公平与和谐。
嫌疑人受惩处
陈某、李某、林某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已被依法实施刑事强制措施。这一行动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肃,对于此类违法行为,法律态度坚决,绝不宽容。
民警对那些买过假招牌的商家进行了逐一访问,向他们讲解了法律常识,并给予了批评指导。这样做旨在降低市场上假招牌的数目,整顿餐饮业的秩序,确保消费者能在更放心的购物环境中进行消费。
市场监管思考
此事揭示了市场监管中的不足。尽管网购商品种类繁多,但平台对销售标注有质量标志的假货监管不够严格。相关部门需强化对网购平台的监管力度,规范商品销售环节,避免假标识商品流入市场。
顾客在使用服务时得保持警觉,不能光看店铺门前的招牌就随意消费。点评网站需要加强排行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努力降低虚假广告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优秀的商家获得应有的评价,让消费者能够安心选择喜欢的餐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