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xxxx-日期xxxx红楼梦中的挽联和牌匾【精品文档】谈红楼梦中的挽联和牌匾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中的诗歌韵文。在这种诗歌韵文中有我们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春联,以及与之般配的碑刻。而这种联、额出现在这样一部专著中,便不仅仅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联、额了,它们还有特殊的功用。下边凑合红楼梦中的联额的方式和功用两方面作一剖析。一从方式上看红楼梦的挽联和牌匾春联是指悬挂、粘贴或刻制在门壁柱上的一挽联语。红楼梦中共有挽联23副。这23副挽联多集中于两处: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家,送慈柩家乡全孝行”后化为“真如福地”)和大观园(
2、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府归省庆中秋”),两处分别有7副,已占去了总量的大半。这23副挽联多为14字联,即上横批各为7字,这样的对子共有17副。还有10字联,上横批各为5字,这样的对子仅2副。以上两种句式或是脱胎于五律或五绝中的排比句。另外,有22字联,上横批各11字,这11字又分两节,上4下7,这样的对子也有4副,分别见于“太虚幻境”、“元妃赐题”和“贾氏祠堂”。这样的句式或是演变于骈赋。红楼梦中没有句式更为复杂的春联。*俗文学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春联的名目种类多达44种,其实其中不乏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重复。并且它仅仅是涵盖了所有名目,并不是在同一基准上所作的分类,现就与红
3、楼梦23联有关的术语名目作一解说。“正对”,同“反对”并提,指上横批内容相像或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春联。从红楼梦23联的上横批关系来看,几乎都属于这个“正对”。词典介绍了“描述联”,指表述或描述某一事物、景物、人物、表达某种意思或表达某种思想爱情的春联。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春联则可以归为这一类。词典提及“格言联”,即以名言、警句构成的挽联,多题于客厅、卧室、案前,戮力志气,强化修养,指导行动(楹联丛话中也有“格言”一目),如探春秋爽斋中一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太虚幻境”中的春联亦多为这种。词典有“嵌典联”一条,即嵌用历史典故构成的挽联,红楼梦23联中也不乏这种,将于下文剖析
4、。词典中的“双关联”,“潜意联”实为一类,即一语双关富含表里两层意思的春联。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于“智通寺”所见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即一语双关。另外,第三回“荣禧堂”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流霞”中,“珠玑”“黼黻”一指穿戴的堂皇,二指文辞的美盛,外形钟鸣鼎食,内里诗礼书香。红楼梦23联中并没有词典中比如“嵌字联”、“数字联”、“复字联”、“叠字联”、“同傍联”、“顶针联”、“谐音联”、“同科协”这等机巧之作。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将五代以来所集挽联分为十目:故事、应制、庙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其中“应制”一目对剖析红楼梦中春联甚少助益。(红楼梦“大
5、观园题对”颇多涉及应制,下文再提)“庙祀”一目,红楼梦中贾氏祠堂三联也可列入。而言“胜迹”,则“大观园题对”亦与之有相通之处。既有挽联,则有匾额。词典有“横额”一条,又名“横批”,挽联术语,指竖着书写的与竖写的春联相匹配的文字。除对联通常不用上联外,其他挽联常用。匾额多高度概括联语内容。但也有不少建筑物联是用其名叫做上联的。另有挽联写作与欣赏中提及“从格式上看它(挽联)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窗框和一个门头的特性,相应地由下联、下联、横额三部份组成”。综观红楼梦所提到之牌匾,大大超过春联数黛玉的匾额,缘由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府归省庆中秋”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亲,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6、”中,许多只题了额,而没有配之以联。另外,从清客到宝玉到元妃,在同一地题了不同的额。其实,清客们口头诌出而未被肯定的这些并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还有一点,词典中提及“但也有不少建筑物是用其名叫做上联的”,红楼梦中便有这样的实例,并且有时侯作为概括联语内容的上联和作为建筑物名称的牌匾同时出现,如“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院”,“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另有到处,有联而无额。其中三处,秦可卿房中,以“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配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秋爽斋中,以“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配米扬州“烟雨图”;*府上房内间,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配“燃
7、藜图”,这三处长焦均为所配联语之隐喻,也有匾额之功用。另一处于“太虚幻境”之内,“幽微灵秀地,无可怎奈天”,没有匾额般配。因联、额须般配的缘故,下文只谈有挽联与之般配的碑刻。有太虚幻境、智通寺、荣禧堂、孽海情天、薄命司、沁芳、有凤来仪(潇湘馆)、杏帘在望(浣葛公馆、稻香村)、兰风蕙露、蘅芷清芬(蘅芜院)、大观园(顾恩思义)、藕香榭、真如福地、福善祸淫、引觉情痴、贾氏祠堂、星辉廷臣、慎终追远。其中,太虚幻境、智通寺、荣禧堂、薄命司、潇湘馆、浣葛公馆、稻香村、蘅芜院、大观园、藕香榭、真如福地、贾氏祠堂构成相同,均是建筑物的名号(太虚幻境、薄命司、真如福地乃虚幻之所在,略有不同),而剩余的乃是为联
8、语提点精义,多为四字,只“沁芳”例外。二从功用上看红楼梦的挽联和牌匾这儿的功用主要是指它们在营造典型环境和描画人物性格上的功用,所以,下边就结合黑格尔美学中的“情致说”来谈一谈。“情致说”主要论证的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在“情致说”中有四个关键术语:1.“一般世界情况”,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他人物所旨在出现的通常背景”,是“把心灵现实的一切现象都联系在一起的”,即“教育、科学、宗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以及其他类似现象的情况”;2.“普遍力量”,即“特定时代所流行的伦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条或理想”,即“理念”;3.“情境”,即一种“特殊的”揭开冲突,导致动作,凸显性格的“机缘”
9、;4.“情致”,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撞入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个基本的理智的内容”。黑格尔觉得,“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1红楼梦有两个大环境:超验的和现实的。红楼梦的超验世界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即是有着自身的恒定的秩序的鬼界的情况。这些“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这儿的“情境”则指女娲补天后所余之石与绛珠仙草之间的一段因缘,以及此后鬼界放下一大批风流冤家助绛珠“还泪”的措施。“普遍力量”则彰显在前后陆续的7副挽联上。这7副挽联分别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4联: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
10、有处有还无”,下联“太虚幻境”;2.“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下联“孽海情天”;3.“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下联“薄命司”;4.“幽微灵秀地,无可怎奈天”。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劫,送慈柩家乡全孝行”中3联(与以上前3联相应):1.“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下联“真如福地”;2.“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下联“福善祸淫”;3.“喜笑愤慨都是假,庶几思慕总因痴”。前后对照,很显著,“真如福地”是对“太虚幻境”的颠覆,“福善祸淫”是对“孽海情天”的劝导,“引觉情痴”是对“薄命司”的提点,上下三联一一对应,字
11、数句式均相同相当。这7副挽联所含的“理念”即流行于*唐代社会的道教、道教中的部份观念,如因果恶报、前世此生、真假有无等等。这些“理念”(即“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但是红楼梦中的大部份人物是不具备这些“情致”的。红楼梦有两个世界:超验世界和现实世界。超验世界中的神仙于天机是尽知的,于人事是不沾的;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于自己的命数是全然不晓的。她们都不是这些“普遍力量”具体化的结果。只有贾宝玉例外。他一方面经历了大观园中的种种美盛凄伤;一方面又两入鬼界,见到了这7幅挽联,看到了红楼梦乐曲,甚至看到了身边的人的下场。他第一次入鬼界时糊里糊涂,第二次则领悟到了挽联作曲中的机括。他
12、往返于超验和现实两个世界,以超验世界的“真假有无”、“情债因果”反观现实世界;又以现实世界的种种经历印证超验世界的“理念”7幅挽联。因而他依顺了这些“普遍力量”,先取功名后剃度。可以说,作者利用于超验世界所要传达的“理念”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脸上得到了圆满的贯彻。这也就是“普遍力量”具体化为“情致”的过程。而那7幅挽联又充分展现了这一“理念”。另外,薛宝钗也值得一提。作者行笔至刘奶奶游大观园时,提及薛宝钗的香闺像“雪洞”一般,内里陈设甚为简素。又贾府家变之后,连王熙凤都不复伶俐了,而薛宝钗却可以做到宠辱不惊,照旧仔仔细细地生活,深得贾母之心。且薛宝钗曾经也看西厢等等,也能觉出其中的好,但成年便自
13、捐弃了,尽管她不像贾宝玉,上天入地,但她自身的“情致”也可以说是那7幅挽联的具体化的结果。红楼梦的现实世界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则是*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背景。23联中,去除超验世界的7副,剩余的16副同书中的其他文学方式共同重现了那种特定时代的风貌。这些“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这儿的“情境”就是贾、王、史、薛四你们族的兴衰故事,选定的典型环境主要是宁、荣二府,其中又以大观园这个大庭园为主。这儿“普遍力量”则是封建家族的一套宗法礼仪,以及血缘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套准则。贾氏祠堂中的三联彰显了这些“普遍力量”,同时也帮助构成了“一般世界情况”。这三联是:1肝脑涂地,兆
14、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2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上联:星辉廷臣。3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上联:慎终追远。元妃题大殿碑刻“顾恩思义”,联云:“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被恩荣。”也不外乎这一类。荣府原配“荣禧堂”中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流霞。”其中“珠玑”和“黼黻”二词一语双关(前文已有交代),点出贾府的不同凡响。宁府原配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应为时人的入世哲学。人世的16联中,除去以上提及的6联,再加上贾雨村于智通寺所见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和秦可卿房中一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
15、袭人是酒香”,其余9联均在大观园中。这大观园中的9联,一方面是对大观园中实景的描画,大观园工程告竣后,贾政和众清客为什么时题匾作对发愁:“这匾震仓是一件难事:论礼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观其景,亦难悬拟。若直待贵妃游幸时再行请题,若大风景,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碑刻之灵力,就这一点来说,春联碑刻的字面便可体会完全,如“沁芳”亭处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毋庸赘言。后一方面则要回到“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上来。大观园中诸人物性格中的“情致”便表现为与上述那个凌驾于人世之上的“理念”的适宜度。贾宝玉是最极端的一个不合作者。但他又不
16、是一个悲观的抨击者,他以自己的才气藐视一切。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府归省庆中秋”完全是贾宝玉的个人展才。他不忘“应制”,言辞新雅,用典古朴。题“曲径通幽”时,他谈到“新编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当贾政用欧阳修成句而题出“泻玉”二字时,宝玉以为“此处既为省亲豪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简陋不雅”,后他拟出“沁芳”二字。他批评清客的“淇水遗韵”、“睢园遗迹”,改题“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并拟挽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至篱门外,他驳了众人“杏花村”的提议,而用明唐寅“红杏梢头挂酒旗”和唐代许浑“柴门临水稻花香”成句,拈出“杏帘在望”和“稻香
17、村”。又题了“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浣葛”典出楚辞周南葛蕈,诗序强调此诗乃“颂妃嫔之德”。这与元妃省亲暗合。“采芹”典出楚辞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即泮宫之水,泮宫即学宫,后人称考中秀才为“入泮”或“采芹”。上联可与元妃对贾氏诗礼之家的荫护暗合,亦暗指李纨对贾兰的关怀。众清客在后来的“蘅芜院”处题“兰风蕙露”,对了两个俗对。宝玉改额为“蘅芷清芬”,作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蘅芷清芬”典出晋书,指汉武帝与李夫人事迹。至此,贾宝玉的博闻和多才毕现。但是,当贾宝玉参悟机括后,他便一改性情,迎合了这些人世的“普遍力量”,如祠堂和禧堂中挽联之旨,做起“仕途经
18、济”。而到他报考功名后,又归依了鬼界的“理念”,即那7幅挽联之所指,出了家。林黛玉和贾宝玉不同。从她步入贾府,她便晓得要步步留意。可见,她还是要同那个“普遍力量”进行调试的。但由于“目下无尘”的性情,她的这些调试不可能彻底,几近于无效,“潇湘馆”一联,“茶”、“棋”、“绿”、“凉”均衬了她境遇的孤寂。薛宝钗和林黛玉不同,她是鬼界的“理念”的具体化,完全可以适应人世的“理念”。她在贾府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的。“蘅芜院”一联前一句赞其诗才,后一句“睡足荼蘼梦亦香”赞其性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薛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静黛玉的匾额,也就是前文提及的宠辱不惊。李纨是完全吻合凡俗的“理念”的,守节教子,一丝不苟,因而给她一个“好云香护”的结束也是理所其实。探春则是刚烈的,同宝玉的蔑视玩世不同,她事事都要较真。秋爽斋中那一幅“烟雨图”和那一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刚好是对她为人的一种反讽。以上列出了几个与大观园中春联直接相关的人物,以说明红楼梦中的联额在打造人物性格和营造典型环境中的作用。红楼梦中的挽联和牌匾作为民间文学的款式步入文人创作,无论在方式还是功用上都是相当出众的。【精品文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