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听到“平遥”,首先想到的显然是一年一度的“平*际摄影展”;你可能能记住平遥古城那几条著名的老街,但你或许不清楚少有人来的两大佛寺,它们连同这座平遥古城加入全球文化遗产,已经逐渐二十载。图为平遥县衙。(撰文、摄影:澍先生)
平遥古称陶,是尧帝的初封之地,也是舜帝耕稼处,始建于明代宣王时期,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经过了艰难的时光过后,在1997年12月,联*教科文组织确定平遥文庙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界定的清单目录是“一城、两寺”,一城即平遥城墙,两寺即平遥城外的双林寺和*寺。双林寺以彩塑著名,而*寺则是以千年木建筑著称。图为平遥夜色。(撰文、摄影:澍先生)
平遥古城的街边,一年四季都游人如织,而这两座寺庙,即使是在春节大周末间,游人也几乎寥寥无几。图为双林寺,位于城北南6公里处,春秋时期此处设过“中都邑”,所以改名“中都寺”。北齐武平二年(西元571)重修,史载“大齐宰相钦赐牌匾”,这座庙宇的历史大约在1400年以上,后来取佛祖“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撰文、摄影:澍先生)
双林寺山门之外就是天王殿,门口就立有四尊威严的金刚双林寺匾额,这是其中一尊,看起来年代终于很久远了。(撰文、摄影:澍先生)
双林寺最出名的是保存完好的各色彩塑神像,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寺庙坐南朝南,三进天井,布局紧凑,各殿内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历朝瓷器塑像约2000多尊,从几十公分到三四米双林寺匾额,圆雕、浮雕、壁塑、悬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造型独特,神态生动,简直是绚丽无比的佛的海洋。图为双林寺内的千手观音。(撰文、摄影:澍先生)
现在双林寺的建筑基本上为近代时期再次修正,彩塑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之后。而寺庙里最为著名的是千佛殿的韦驮像,据寺庙讲解员介绍,这尊像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英勇,浑身是力,身如强弓。英武之气在三丈之外咄咄逼人,这英气全部来源于他扭动的舞姿,像是表演上武生最精彩亮相的定格,力量贯注于身体,泥塑的衣冠铠甲下让人仍然发现贲张的肌肉,全身颜色如S形,非但没有一丝夸张不适,反认为栩栩如生。(撰文、摄影:澍先生)
殿内彩塑,为了保护雕像,设有栏杆无法开启。(撰文、摄影:澍先生)
双林寺的彩塑之所以能几百年来维持这么的色泽,很主要的缘由在于双林寺的殿内构架,这些彩塑基本上极少受到日晒,不受光,色彩才能很高的保存下去。图为自在观音,左足耷在台下,右足则翘在台上,右手还悠闲地架在膝盖上。(撰文、摄影:澍先生)
偶遇游人的现场泥塑。(撰文、摄影:澍先生)
*寺在翼城城北15公里郝洞村,寺在乡村西北隅,坐北向南,*寺最为著名的是万佛殿。万佛殿为全木质构架,在*仅存的木构架建筑中,仅晚于五台山南禅、佛光二大殿,这处殿堂整体梁架结构严密,用材规格,符合力学机理,工艺考究,作工精细,1000多年来岿然如故,我们一直看见的“斗拱”,在此有着完美的阐释。图为*寺。(撰文、摄影:澍先生)
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三年(963年),清顺治时重修,五代为时暂短,共计五十多年,文物建筑遗址只有三五座,而*寺万佛寺虽然为五代建筑,也是*仅存唯一的一座五代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图为万佛塔的斗拱。(撰文、摄影:澍先生)
寺内正殿的屋顶在古代时期重修过,可以看到房梁上也有字。(撰文、摄影:澍先生)
大殿中也有壁画残留,这一批壁画大多为*时期重画,但是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撰文、摄影:澍先生)
离开大殿,走近万佛殿,近距离看看伟大祖先的智慧杰作。(撰文、摄影:澍先生)
此处所有的房子搭建,没有到一颗钉子。所有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互相卯碶而成,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全框架结构。据讲解员说,历史上的灾难也是震塌了周围院墙,整个住宅的木构架框架巍然不动。(撰文、摄影:澍先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