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最近举行了一场关于根雕艺术的展览,在众多作品中,一位名叫张微的年轻“80后”根雕艺术家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精湛的技艺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追溯她根雕创作的历程。
艺术故乡的童年回响
张微出生在闽侯县上街镇,这个镇子享有“中国根艺之乡”的美誉。在她的童年岁月里,每日都能听见根雕制作的敲击声,那清脆的叮叮当当声,是她记忆中难以抹去的画面。在那个环境中,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根雕制作,这样的氛围如同一种无声的召唤,悄悄地在她的心中播下了根雕艺术的种子。
多职之后的根雕转向
毕业后,张微涉猎了多种职业,做过幼儿园的园长,也当过专业的民族舞者。但到了2013年,她选择跟随师傅学习,全身心投入到了根雕艺术的创作中。从零开始,并非易事,师傅要求他们从打磨技艺开始,常常一坐就是数小时。尽管如此,她凭借着对根雕的热爱和坚持,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全新的艺术道路。
艰苦学技的点滴积累
学习根雕,需经年累月地磨练技艺,并且必须对各类木材的特性有深刻的认识。例如,黄花梨和沉香等木材,品种和等级众多,竟有数千之计。在此过程中,她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需亲身操作,体验木材的质感与纹理。这过程就如同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操,为她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废弃根材的创意重生
张微在创作过程中,常常挑选被遗弃的树根作为自己的创作材料中国根雕之乡,例如她的作品《朽木青苔》,就是在一次漫步上街溪源宫村时,她无意中发现的。在随意摆弄这些材料时,她灵机一动中国根雕之乡,意识到它们可以变成椅子。而《重生》这幅作品,则是她在一块即将被焚烧的木头上雕刻出了北极熊的形象,凭借她的创意,她赋予了这些废弃物品新的生命。
当下荣耀与文化传承
张微现在的成就相当突出,她是闽侯县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她怀揣着推广根雕文化的愿望,计划通过短视频这一平台进行传播,还计划将根雕艺术引入校园。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她正不懈努力,旨在让这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光彩,并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艺术之路的未来展望
张微的创意之旅充满意外,她有将废弃物品变废为宝的独到技艺,制作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未来,她打算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教育方案,让更多的人了解根雕艺术。她的坚持与创新能否给根雕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关于根雕文化的传承,大家有何高见?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
相关内容: